企業集團的戰略選擇講稿(第一講)

----發揮集團優勢,回歸核心業務,培育集團核心能(néng)力,價值創造,協作與聯合
北京理德斯普企業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戰略咨詢顧問 孫紅軍


第一講  國外集團企業戰略的主要趨勢
國外由于企業集團的興起(qǐ)較早,對集團戰略的研究也較多一些。
50年代:集團分權階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多經營業務的集團公司已經出現,按他的觀點,象通用汽車、杜邦和标準石油這些公司由于成(chéng)長太快,以前的職能(néng)組織已經不能(néng)适應要求,于是轉而采用分部結構。這些公司的業務擴展到許多領域,然後發現隻有分權才能(néng)減輕總部的負擔。這種分權的結構第一次區分了經營級戰略和公司級戰略。1949年Fortune500家公司中采取分部制的公司占24%,而1959年這個比例爲51%,1969年爲80%。
60年代:分部結構伴随而來的是多元化
在60年代,許多公司爲尋求增長,多元化成(chéng)爲時尚,許多學者如彼德•杜拉克認爲,一個好(hǎo)的經理人應該掌握管理各個行業的一般管理技能(néng)。分部結構和對一般管理技能(néng)的重視使60到70年代的多元化戰略盛行。當時許多企業集團的總裁認爲他們占有出衆的管理技能(néng),隻要把它應用在不同的行業,他們就(jiù)會獲得增長和利潤。
到1969年Fortune500家公司中的44%都(dōu)已經多元化進入相關的行業,而隻有12%的進入不相關行業。經理們認識到多元化并不是簡單的公司戰略,但整個60年代,對一般管理技能(néng)的迷信和追求相關活動的協同作用,爲進入新的行業提供了理論基礎。
70年代:有選擇的資源配置
70年代初,許多多元化的公司開始遇到績效問題。管理者不得不考慮有選擇的進行資源配置、目标設定和收購。但在多元化公司中進行有選擇的資源配置是很困難的。
集團公司必須在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分配資源,還要考慮在行業中的競争地位,投資的風險組合,更不用說還要考慮管理隊伍的聲譽了。這時,公司開始考慮到組合計劃的新技術,如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成(chéng)長-份額理論、GE公司的行業引力-經營位置理論。這些理論幫助公司經理修正過去的多元化失誤,出售較差的經營業務,并投資于具有不同戰略特征的業務組合,以确保將(jiāng)來的增長。
但是,在管理“已平衡”的組合時仍然遇到問題,雖然有些業務能(néng)滿足公司經營組合的經濟績效要求,但卻不能(néng)和公司的其他經營業務匹配。因此,公司很難協調這些業務組合。
80年代:公司重組
80年代以來,許多人對公司管理多樣業務組合、增加價值的能(néng)力産生懷疑。如CarlIcahn和T.BoonePickens證明它們通過收購大公司,拆分零賣而獲得巨額利潤。
80年代的收購活動使人們重新思考公司總部的作用以及多元化公司的正确戰略。不再鍾情于多元化。大公司開始緻力于公司的重組。減少公司層級、收縮規模、降低公司成(chéng)本、出售業績差的經營業務成(chéng)爲時髦。重組可以說是對多元化的一次回潮。但重組隻是考慮哪些經營業務要出售,哪些要保留,而沒有考慮如何選擇核心經營業務。
90年代:回歸核心業務,共享的資源和能(néng)力,培育集團核心能(néng)力
進入90年代,掀起(qǐ)了企業集團回歸核心業務的熱潮,公司越是複雜,它的管理問題就(jiù)越複雜。然而,不能(néng)僅以公司賴以競争的産品和市場來簡單的定義多元化,而是要以公司經營的戰略類别來劃分其多樣性。
公司經營組合的聯系應仔細考慮,評價公司多元化程度的唯一有效的标準是,在公司經營組合之間是否具有共享的資源和能(néng)力。經營業務間的關聯管理是公司級戰略的本質,如果沒有這種關聯,企業集團就(jiù)相當于共同基金了。
總之,對集團戰略研究的理論随著(zhe)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演進。目前的趨勢重在發揮集團優勢,回歸核心業務,培育集團核心能(néng)力。
本世紀:協作與聯合。